陳德政

陳德政 時空迴游 The Passage of Youth

工作邀約 [email protected]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一張最難忘的Michael Jackson專輯吧?1991年的《危險之旅》(Dangerous),陪伴我探索過青春期的種種危險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國中階段的記憶裡專輯中任何一首歌播了出來,就能帶我回到那個悶熱的教室那些...
14/01/2025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有一張最難忘的Michael Jackson專輯吧?

1991年的《危險之旅》(Dangerous),陪伴我探索過青春期的種種危險
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國中階段的記憶裡

專輯中任何一首歌播了出來,就能帶我回到那個悶熱的教室
那些「看歌詞學英文」的時光

那個年代,MJ是神,是一則遙遠的神話
但他的音樂,又那麼「近身」
那些歌無所不在,在每一個有電視機、收音機的場域中播放著

MJ離世十多年了
在我放歌的酒吧,有一首歌,無論什麼時候播出來
會立刻點燃所有人的情緒
那首歌,有能力改變一個地方的心情

就是《危險之旅》的〈Black or White〉!

現在的年輕人沒有經歷過MJ的輝煌
但他的輝煌,保留在他的音樂裡
Michael Jackson是永遠的流行樂之王

最近一本關於《危險之旅》的專書上市
我寫了一篇導讀,貼在這裡:

〈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我跳舞時,會被某種神聖的事物感動。在那個時刻,我感覺精神在飛翔,和宇宙萬物合而為一。我變成了星辰與月亮。變成愛人與被愛之人。變成主人與奴隸。變成歌手與歌曲。我繼續跳舞,跳這支永恆的創造之舞,造物者和祂的創造物在過程中融為喜悅的整體。我繼續跳著——直到世間只剩下……舞蹈。

——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歌詞內頁

1991年冬天,我穿著學校厚厚的運動外套在操場邊遊走。這是上國中後我第一次參加校慶園遊會,而校慶總在冬天。

那是一所男女分班的國中,全校大概五千多人,全都跟我一樣,是在1970年代尾聲出生,後來被社會學家喚作「X世代」的群體。90年代是我們長成的十年,而二十世紀末的歷史(HIStory)舞台上,站立著一位光芒萬丈的人物。

那時地球還沒開始發燒,冬天真的會讓人感到寒冷。我把手插進褲子的口袋保暖,沿操場邊繞了一圈。橢圓形的空間旁,挨著一格一格相鄰的攤位,有班級賣著熱豆花,有班級烤著紅豆餅。有班級在紙箱上貼了描圖紙,用BB槍射中靶心就送你一個娃娃。

三十多年過去了,暖化的氣候烘乾了記憶的質地,但我依稀記得那天的溫度、紅土跑道和草皮的對比色,甚至紅豆餅那種甜膩的香氣。所有細節中記得最清楚的,透過我們「關不掉」的感官——耳朵,卻是從校園每一個角落聽見的麥可・傑克森音樂。

他剛發行了《危險之旅》專輯,一上市就登上《告示牌》冠軍。整個園遊會好像成了他的新專輯發表會,無論男生班或女生班,所有攤位都大聲播著專輯裡的歌。每個人的Walkman,也都裝了那張「熱門」唱片。

那幅華麗的像夢中童話的封面,被一個攤位用印表機印了出來,神氣地黏上看板,當作攬客的招牌。麥可・傑克森,那個像天神一樣巨大的人物,全身都散發著某種神秘激素。他的音樂從深海捲起宏偉的海嘯,一陣一陣拍打過來!夾帶著挑逗的重音、讓身體忍不住起舞的反拍,還有對性與慾望毫不遮掩的探索,橫掃了我這代人青春的景觀。

King of Pop,媒體稱他流行樂之王。那是有王的年代。

從1970年代他還在傑克森五人組(The Jackson 5)的「童星」時期,到《危險之旅》陰柔的王者氣概,麥可似乎有辦法從複雜的成人世界裡抽離出來,同時是大人、青年與男童的化身。他的歌聲,這一首極度純真,下一首又極度挑釁。他像一座自我牴觸,好像也因為這樣才自我完整的奇觀,矗立在充滿想像空間的維度。

麥可,同時讓人困惑與著迷。而年輕的我們,被困在仍有髮禁的島國物語,就在他創造的音樂烏托邦裡集會;在那座模糊不安的國度,窺探對異性的好奇。十八世紀的英國思想家艾德蒙・柏克,如此定義崇高(sublime)的本源——我們心中所產生而能感受到最強烈的情感。

麥可從聽者體內勾動出巨量的激情,自己成為更加危險的存在。他的人,他的「形象」,他鋪天蓋地在廣播電視上輪番播送的金曲,處處充斥著各種模稜兩可的東西。還不知道正在經歷人類歷史從類比進化到數位革命的X世代,深深掉進了麥可・傑克森的一千種面貌,掉進他魔幻多變的舞池。

曾經在1980年代初期和麥可互相跨刀,在對方專輯中獻唱的披頭四貝斯手保羅・麥卡尼,如此形容心目中理想的音樂:「即使你的靈感來自別處,聽起來還是有你的風格。」(A nice fact of music is, even though you’re inspired by something, it’s going to sound like you.)

從傑克森五人組的摩城唱片(Motown)年代開始,麥可玩的是不折不扣的黑人音樂,因為他就是黑人。節奏藍調、靈魂樂、放克,這些風格刻印在他的音樂DNA。後來在王牌製作人昆西・瓊斯的調教下,麥可讓黑人音樂增添了一絲都會的(也更能召喚白人聽眾的)感性。加上美國在雷根主政時期,無人能撼動的世界首強地位,麥可・傑克森——美國流行樂壇的標竿,成為制霸全球的超級巨星。

當時向全球輸出的美式文化產品中,還有另一個人與麥可平起平坐,就是另一位MJ——公牛隊的籃球天王麥可・喬丹。當《危險之旅》的A面第一首歌〈即興〉(Jam)的音樂錄影帶在電視上播出,簡直構成一樁讓地殼震動的大事件!

鏗鏘有力的節拍下,兩個屹立在各自領域頂端的天才,難得在鏡頭前略顯生澀地,琢磨著對方早已精熟的技藝:傑克森嘗試把手中的球投進籃框;喬丹扭動著身軀,努力做出舞蹈的律動。兩人在場中共舞時,一個饒舌歌手竄入畫面,開始了〈即興〉中段的Rap唸唱。

雖然這個時期麥可的皮膚愈來愈白,他卻沒有忘了黑人音樂的根本。終於揮別昆西・瓊斯的他,在自己的專輯擔任執行製作人,將正要興起的嘻哈元素導入他的流行樂裡。很矛盾吧?面容愈來愈「白化」,音樂卻愈做愈黑,底層蔓延著源自非洲的能量。

這是麥可身上另一次衝突性的展現:藉由強大的、帶著張力的音樂,包容了許多異質的事物,無論種族、性別或政治主張,他在藝術之外的領域並不隨便表態。一旦決定要把立場說清楚時,他就要像狂風一樣,用最令人激動的手段席捲一切!

你看過〈黑或白〉(Black or White)那支音樂短片嗎?當年的首播,吸引了上億人口收看,是堪比「挑戰者號」太空梭升空直播的盛事,緊緊抓住了人類這個共同體的想像。經典的各色人種「變臉」橋段,放到這個反移民的、更加對立的當代,會呈現出更強的力道。

回到麥卡尼那句話,麥可的天賦在於他持續演變的才華,將各種影響調和成屬於他的獨家風味,不斷實驗著各種可能性(他的身體,也是實驗的一部分)。他在〈銘記當時〉(Remember the Time)以精湛的舞藝和古老寓言,描繪出一種異國情調,音樂錄影帶還出現第三位MJ——湖人隊的傳奇後衛魔術・強森。〈屈服於我〉(Give In to Me)邀來槍與玫瑰的吉他手Slash一同演繹這首重搖滾情歌,即便那是一種當年過度氾濫的曲風,似乎只要麥可一開口,就能唱成原創的語言。

而青少年又何能忘記〈密愛〉(In the Closet)的影片,麥可和娜歐蜜・坎貝兒火辣大膽的情節。兩人不只在我們眼前「模擬」著性愛的動作,那首歌更以威脅的姿態,鼓動著藏在私處的渴望。對男生如此,對女生如此,也對每一個流動在兩者之間的自由個體。

「一個沒有人記得的過去是不存在的。」德國哲學家呂迪格・薩弗蘭斯基,在《時間之書》裡寫下這句話。

麥可已經離開這顆星球十幾年了,他的一些爭議,身為聽者的我們無力釐清。但他超凡入聖的風采,磅礴的歌曲和舞步,永遠會烙印在眾人海馬迴的深處——他是神創造過最偉大的表演者。

我希望自己能回到90年代,鼓起勇氣跟父母說,請讓我上一趟台北,我要去看麥可的演唱會。時間無法倒流,錯過當年的我,彷彿還能從那個遙想的時空,聽見狂熱的尖叫,共感台前的暈眩與昏厥。麥可,他穿著金色的舞衣,從舞台下彈了出來!

魔法就要開始了,and that would be the best night of my life…

今天是村上春樹76歲生日他怎麼看「上了年紀」這件事呢?村上這樣寫過:「我覺得上年紀並沒有多少好事,不過年輕時看不見的東西現在看得見了,不懂的事開始懂了,這種地方令人高興。變得可以後退一步,比以前更能明確掌握全體像了。或可以往前踏出一步,以前...
12/01/2025

今天是村上春樹76歲生日

他怎麼看「上了年紀」這件事呢?

村上這樣寫過:
「我覺得上年紀並沒有多少好事,不過年輕時看不見的東西現在看得見了,不懂的事開始懂了,這種地方令人高興。變得可以後退一步,比以前更能明確掌握全體像了。或可以往前踏出一步,以前沒注意到的細部忽然注意到了。這或許才是上年紀值得高興的事。這種事,好像人生中得到一種收穫般,心情變得好歡喜。」

祝村上先生,繼續歡喜地寫文章、跑步、聽音樂、說故事

謝謝詹大哥、文娟邀請我到敏隆講堂講《安娜卡列尼娜》和《挪威的森林》托爾斯泰的文學宇宙,無邊無垠,對我依然是深不可測的存在這場講座主要探勘的,是離自己比較近的那顆星球雖然那顆「村上星球」,近年來,我這個讀者也慢慢離開了它的軌道那麼從前的我,喜...
11/01/2025

謝謝詹大哥、文娟
邀請我到敏隆講堂講《安娜卡列尼娜》和《挪威的森林》

托爾斯泰的文學宇宙,無邊無垠,對我依然是深不可測的存在
這場講座主要探勘的,是離自己比較近的那顆星球

雖然那顆「村上星球」,近年來,我這個讀者也慢慢離開了它的軌道
那麼從前的我,喜歡他的是什麼呢?

人在時間裡變化
眼前在乎的、擔心的事物,講給「過去的我」聽,他也會嚇一跳吧?
重讀一個作家,其實也重新認識了當年讀他文章的那個人

我翻出國中時,摯友借我的故鄉出版社發行的《挪威的森林》
這麼多年過去,書一直沒有還他
有機會我倒想問問他:你還在讀村上的東西嗎?

這場講座我準備了很久
搭Uber到講堂前,因為會實況轉播,心情還有一點緊張
那是2024年六月的一個夜晚

看著照片裡的我們,那時還不知道大家的意義世界
就要被劇烈的搖晃…

這裡有當天的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live/bh6sZAMtXKE

photos by 汪正翔 Hong Foundation-敏隆講堂

和阿果在國家影視聽中心映後阿果說,是國家級的機構耶!他本來要穿涼鞋,後來換穿一雙登山靴正式場合,腳趾不要露出來比較好 😄梅斯納1970年跟弟弟去攀Nanga Parbat弟弟遇難了,梅斯納自己切了六根腳趾他在《黯光之山》裡談了在「死亡地帶」...
07/01/2025

和阿果在國家影視聽中心映後

阿果說,是國家級的機構耶!
他本來要穿涼鞋,後來換穿一雙登山靴
正式場合,腳趾不要露出來比較好 😄

梅斯納1970年跟弟弟去攀Nanga Parbat
弟弟遇難了,梅斯納自己切了六根腳趾
他在《黯光之山》裡談了在「死亡地帶」因為缺氧,整個人斷片的經歷
許多描述,和阿果在干城章嘉峰的斷片經驗如出一轍

荷索的鏡頭冷靜、節制
但問的問題總是直搗核心

荷索 vs 梅斯納,就看兩個非典型人物、硬漢之間的過招
非常過癮!

簡報最後,我選了一張迦舒布魯姆一號峰(G1)的照片
2015年,阿果和元植曾經挑戰那座世界第11高峰(它的困難度極高)
兩人當時的能力還不足以應付那座龐然大物

十年後,阿果準備好了
將在今年夏天重返巴托羅冰河,再戰G1!

祝福他 🙌

photos by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Film and Audiovisual Institute

荷索、梅斯納與黯光之山🗻怕大家忙著跨年,沒空往下看 😄先貼講座訊息:黯光之山(The Dark Glow of the Mountains)映後座談2025.1.4(六)1:30pm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談人:登山家呂忠翰 X 作家陳德...
31/12/2024

荷索、梅斯納與黯光之山

🗻

怕大家忙著跨年,沒空往下看 😄
先貼講座訊息:

黯光之山(The Dark Glow of the Mountains)映後座談
2025.1.4(六)1:30pm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與談人:登山家呂忠翰 X 作家陳德政

德國導演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1984年跟著義大利攀登家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深入巴托羅冰河
記錄G1(迦舒布魯姆一號峰)、G2(迦舒布魯姆二號峰)這兩座8000米巨峰連攀的壯舉

影迷間流傳著一個說法:有一種紀錄片叫荷索

荷索的紀錄片,他本人的存在感非常強烈
往往讓人分不清楚他是拍片的人,還是被攝者
往往拍到最後,他自己成了主角

他拍灰熊、火山、隕石
他到南極歷險,翻越冰山;為了探看地底有什麼,他深入地心
他替恐龍紀錄片配音
對各種「超自然力量」非常著迷

Joy Division主唱Ian Curtis上吊前
在家看的最後一部電影就是荷索的《史楚錫流浪記》

楊德昌因為看了荷索的《天譴》
不走工程師的路,改行去拍電影

近年,荷索還在星戰宇宙的《曼達洛人》裡演一個反派

荷索是個傳奇!
他其實就是手上拿著攝影機的探險家

而梅斯納,是史上第一位完攀14座8000米巨峰的登山皇帝
《黯光之山》記錄了他們一起踏上的遠征

映後,我和呂忠翰(阿果)會一起聊聊這部片,與攀登的奧義
阿果正是2013年完成台灣G2首登的登山者
G1也是他明年的大計畫

沒有人比他更適合來談這部電影了 🙌

購票網址請見留言處

一名登山家死去之後,留下來的他們:在群山、在夢中、在影像碎片裡尋找張元植🏔️平安夜那天,和Howard、阿果一起到錄音室錄了《報導者》的Podcast2019年K2 Project啟動時,《報導者》是最早協助的媒體之一在總主筆惠君的邀請下,...
28/12/2024

一名登山家死去之後,留下來的他們:在群山、在夢中、在影像碎片裡尋找張元植

🏔️

平安夜那天,和Howard、阿果一起到錄音室錄了《報導者》的Podcast

2019年K2 Project啟動時,《報導者》是最早協助的媒體之一
在總主筆惠君的邀請下,元植、阿果返台後也在《報導者》開了「山思而行」專欄
留下許多發人深省的文字

惠君是Podcast的主持人
多年前的淵源,我們對她有一種信任感
好像可以比較放心爆元植的料 😀

阿果說:在失敗裡面找到一個光
Howard說:未來的路,走得更篤定

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也是笑中帶淚…

這裡聽:
https://apple.co/49XaqsT
https://spoti.fi/40b6LV1

攝影:林彥廷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半年前的今天,得知你墜落的消息我傳訊給朋友:發生了一件天崩地裂的事…整個夏天,我的靈魂不在身體裡覺得生無可戀你的親友們,成為彼此的天,彼此的地把對方接住天沒有崩,地也沒有裂我們還在這裡,認真生活穿越生命給我們的一切大家談論著你,感覺你也在旁...
27/12/2024

半年前的今天,得知你墜落的消息
我傳訊給朋友:發生了一件天崩地裂的事…

整個夏天,我的靈魂不在身體裡
覺得生無可戀

你的親友們,成為彼此的天,彼此的地
把對方接住

天沒有崩,地也沒有裂
我們還在這裡,認真生活
穿越生命給我們的一切

大家談論著你,感覺你也在旁傾聽
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少了一個,卻構成一個更大的圓

今晚九點,公共電視,尋找張元植

我這輩子,沒有認識第二個像元植這樣的人。他把人生活成那個最好的版本,一天比一天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12月27日,在元植離世半年後,《群山之島:尋找張元植》將在公視首播。上映前,我和導演程紀皓談元植代表的精.....

《朝聖》第三季開錄了!這季的主題、形式、內容和前兩季很不一樣是全新的嘗試但同樣關於探索、關於上路關於前往未知世界,去接近一個神聖的目標敬請期待 🙌鏡好聽
18/12/2024

《朝聖》第三季開錄了!

這季的主題、形式、內容
和前兩季很不一樣
是全新的嘗試

但同樣關於探索、關於上路
關於前往未知世界,去接近一個神聖的目標

敬請期待 🙌

鏡好聽

群山之島——尋找張元植🗻影片首映這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日霞慕尼是不是比這裡更冷呢?你留給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功課這是我做過最難的主持壓抑著情緒,試著把話講清楚這也是Howard剪過最難的片子他找出拍過的關於你的海量影像坐在剪接台前當他下定決心...
16/12/2024

群山之島——尋找張元植

🗻

影片首映這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日
霞慕尼是不是比這裡更冷呢?

你留給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功課
這是我做過最難的主持
壓抑著情緒,試著把話講清楚

這也是Howard剪過最難的片子
他找出拍過的關於你的海量影像
坐在剪接台前

當他下定決心,要跳入那片幽深的大海
那一刻就意識到——或許也明白了
你已成為一段回憶

那是何其燦爛、光輝的一段回憶呢...

一年前的今天
我們從台北搭火車到瑞穗,你要陪我完成百岳的最後一趟縱走

一年後的今天
我和惦記著你的親友們,坐在電影院裡
尋找著你

就像你母親說的:
「你一直都在,直到永遠。」

《群山之島——尋找張元植》
12/27 晚上9點 公共電視、公視+Youtube同步播出

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

直到你入土的那一刻好像終於接受了你離開的事實早就接受了吧只是還不習慣儀式前山坡上吹起一陣大風把你的名字捲入我們耳裡最後一勺土落下時我抱住生下你的母親她和你親愛的太太 是我見過最堅強的人入土為安你的朋友會繼續人生的旅程也請你祝福我們 🙏
05/12/2024

直到你入土的那一刻
好像終於接受了你離開的事實

早就接受了吧
只是還不習慣

儀式前
山坡上吹起一陣大風
把你的名字捲入我們耳裡

最後一勺土落下時
我抱住生下你的母親
她和你親愛的太太 是我見過最堅強的人

入土為安
你的朋友會繼續人生的旅程

也請你祝福我們 🙏

準備楊德昌講座的時候找到這個資料覺得很有趣是他2003年列出的「我的偶像」(My Role Models)有導演荷索、庫柏力克、布列松科學家愛因斯坦、達爾文...等等雖然他的電影中古典樂常和嚴肅、守舊、權威的形象連結在一起譬如《海灘的一天》...
03/12/2024

準備楊德昌講座的時候找到這個資料
覺得很有趣
是他2003年列出的「我的偶像」(My Role Models)

有導演荷索、庫柏力克、布列松
科學家愛因斯坦、達爾文...等等

雖然他的電影中
古典樂常和嚴肅、守舊、權威的形象連結在一起

譬如《海灘的一天》喜歡聽古典樂的老醫師
《一一》裡NJ的父親
甚至《麻將》中,紅魚(唐從聖)當面質問他的老爸(張國柱):
「還用這種貝多芬當配樂,你什麼時候變得那麼噁心!」

但感覺得出來,楊德昌自己是個古典樂迷
他把貝多芬、布拉姆斯都列了進去

而眼尖的影迷,會在《一一》NJ家的牆上
看見Bob Dylan的海報,下面一幅是披頭四

從上個月開始新加坡的亞洲電影資料館(Asian Film Archive)舉辦了盛大的楊德昌回顧展完整播放他的作品片單裡還有幾部他的愛片,如荷索的《天譴》也將去年北美館展覽的部分精華,飄洋過海移到了會場中這次難得的回顧展讓楊德昌的電影第一次...
02/12/2024

從上個月開始
新加坡的亞洲電影資料館(Asian Film Archive)舉辦了盛大的楊德昌回顧展
完整播放他的作品
片單裡還有幾部他的愛片,如荷索的《天譴》
也將去年北美館展覽的部分精華,飄洋過海移到了會場中

這次難得的回顧展
讓楊德昌的電影第一次如此慎重地,與新加坡的影迷見面
好多場次的門票都秒殺

我接到館方的邀約,請我去說一說楊德昌電影裡的音樂
接到時很興奮,因為自己沒去過新加坡
能向海外影迷述說楊德昌的作品
也是一件很榮幸的事!

但接著,來了一個問題:
英語是新加坡通用的語言
照理說,我要用英文演講
不然,就得請翻譯協助

我想了想,雖然平常英文的閱讀量不小
生活在台灣,日常說的機會卻比較少
如果能有口譯幫忙,我能將全部心力放在準備講座本身
不用擔心語言的轉換,以及接之而來的緊張感…

感謝駐馬來西亞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慧貞牽線
幫忙找到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書的許芳慈博士,講座時同步口譯

我在新加坡短暫停留了幾天,和芳慈碰了幾次面,喝了幾杯咖啡
她從台灣到那裡,讀書、工作了多年
儼然是半個在地人
她告訴我許多外來客的眼睛,所看不見的新加坡
和她聊天,總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的講題是——
關於都會的鄉愁:楊德昌電影裡的流行歌
The Urban Nostalgia: Revisit the Pop Songs in Edward Yang's Films

結束後,緊接著就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映演
主辦單位希望我留下來,給觀眾做一段簡短的引言

既然簡短,我覺得自己應該要試著完成它
別再麻煩口譯了
於是離開台灣前,直到抵達新加坡,大概連續一個星期
每晚睡前都會大聲朗讀幾遍講稿

「上場」前一晚,在下榻的旅店,我隔著窗戶對著Hill Street的夜色
(路的對面就是消防局,一座殖民地風格的美麗建築)
把幾個可能唸不順口的字,最後消化了幾遍

隔天,戲院門口排了一條長長的人龍
準備入場觀看《牯嶺街》
我站在大銀幕前,對滿場的新加坡民眾說完了這段話
舌頭沒有打結,發音應該也算標準
如果我國小的兒童美語班老師在現場,應該會proud of me吧… 😄

Hello everyone, the movie you’re about to see is A Brighter Summer Day. It’s Edward Yang's fourth feature film, released after the martial law was lifted in Taiwan. It was based on a real-life teenage murder case that took place in 1961 on Guling Street in Taipei. The film took over a hundred days of shooting and employed hundreds of actors, both seasoned and newcomers, making it a true epic of cinema.

When the film premiered in Taiwan in 1991, it was a version that ran over two hours. After digital restoration, the film was back to its 237-minute original form. The English title, A Brighter Summer Day, is taken from the lyrics of Elvis Presley’s song “Are You Lonesome Tonight?”

In the 1960s, Taiwan during the Cold War, was a militarized island defended by the U.S. Navy, while internally it was under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So young people turned inward, embracing American pop culture. America, a mysterious land, was imagined as a paradise of happiness, like the light of a lamp shining in the dark.

A Brighter Summer Day reflects the depressive shadows of post-war Taiwan and the identity crisis of young people from mainland Chinese families. As the 60s progressed, the youth shifted from Elvis to The Beatles, and TV replaced radio. To escape from the Vietnam War, The U.S Army withdraw from Asia, leaving behind empty bars, social clubs, and unfulfilling dreams…

As a post-war baby boomer, Edward Yang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of the 60s. Reflecting on A Brighter Summer Day, he once said: “Why has Taiwan become what it is today? In fact, it’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at era. Clues from that tim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present. Taiwan’s situation is unique.”

A writer once wrote: “Music enters our ears through something that’s connected to trauma.” Today, Taiwan's unique international status comes from both historical accidents and inevitable fates. Taiwan’s 20th-century and ongoing narrative is not without its share of trauma. Some fragments of this history capture an enduring sense of lost innocence.

Now,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fter its release, when we watch A Brighter Summer Day in 2024, we are actually witnessing a portrayal of Taiwan from over sixty years ago. The “depth of nostalgia” has only grown deeper with time.

Enjoy this masterpiece! Thank you.

去年邀請生祥來上《朝聖》Podcast節目開錄之前我問生祥 有沒有機會在節目中唱一兩首歌?他一口答應了那天他選了兩曲一首〈臨暗〉一首〈種樹〉都是我很喜歡的歌〈種樹〉來自2006年的《種樹》〈臨暗〉來自2004年的《臨暗》連同2009年的《野...
30/11/2024

去年邀請生祥來上《朝聖》Podcast節目
開錄之前
我問生祥 有沒有機會在節目中唱一兩首歌?
他一口答應了

那天他選了兩曲
一首〈臨暗〉一首〈種樹〉
都是我很喜歡的歌

〈種樹〉來自2006年的《種樹》
〈臨暗〉來自2004年的《臨暗》

連同2009年的《野生》專輯
這幾張無論詞曲都拓寬了台灣民謠寬度和深度的專輯
是生祥三十出頭歲——「交工樂隊解散後 生祥樂隊創立前」
他摸索未來方向的重要作品

夥伴 總會在需要有人同行的時候出現
陪你一起往下走

《種樹》階段
生祥到沖繩和三弦大師平安隆學藝
開啟了美濃與沖繩、山與海的對話

可以重新聽聽看〈種樹〉那首歌
木吉他與平安隆的三弦幽幽交織著
彷彿可以聽見
平安隆用音樂安撫著他的後生——當年正在嘗試各種可能性的生祥

而《野生》專輯 更加確立了生祥與吉他手大竹研的緊密合作
一種不被時間搖動的partnership

12月6日 生祥樂隊將在Legacy重新演繹《種樹》與《野生》
非常珍貴地邀請到平安隆共演

我還沒看過平安隆的現場呢
非常期待!

生祥樂隊
林生祥 Lin Sheng Xiang

很開心《山之事》這個節目來到了第二季我也繼續擔任著主持有機會和不同的「山人」——他們共有著澎湃的心思暢談那些山林裡的事第一季邀請到昆蟲專家、節目主持人黃仕傑布農族詩人沙力浪山岳律師洪振豪專業搜救者卡布而第二季的來賓一位是生態攝影師白欽源小琉...
28/11/2024

很開心《山之事》這個節目來到了第二季
我也繼續擔任著主持
有機會和不同的「山人」——他們共有著澎湃的心思
暢談那些山林裡的事

第一季邀請到昆蟲專家、節目主持人黃仕傑
布農族詩人沙力浪
山岳律師洪振豪
專業搜救者卡布

而第二季的來賓
一位是生態攝影師白欽源
小琉球出生的他 在戶外圈更響亮的名號是「魯夫」
有一張照片 他拍到台灣黑熊溫柔的眼神
被放到《台灣山岳》雜誌的封面
很多人應該都看過那張照片

另一位是山林文化研究者張光承
二十多歲的他 還在讀研究所
他對太魯閣山域情有獨鍾
從人文、自然景觀到歷史足跡
聽他談論起太魯閣 彷彿他就生長在那裡

魯夫和光承目前都住在花蓮
彼此認識
兩人特別「北上」錄音
與第一季相同
我從他們的談話中學到了很多

這裡聽《山之事》第二季:

白欽源:生物的姿態,藏有人的投射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206/4758
https://apple.co/4ePPkh0
https://spoti.fi/4i6vfpt

張光承:探勘的路徑上,發現自然與人文交織的記憶
https://www.mirrorvoice.com.tw/podcasts/206/4766
https://apple.co/4icbqNg
https://spoti.fi/4icBmsu

鏡好聽

Nadal退休了費納時代也正式走入歷史一個人 成就不了一段偉大的RivalryNadal和Federer互相完整了對方更讓人感佩的是Nadal用他的人格和球技經過時間的淬鍊收服了無數的費迷是啊!我們曾經好氣餒法網的紅土 Nadal是一道翻不...
27/11/2024

Nadal退休了
費納時代也正式走入歷史

一個人 成就不了一段偉大的Rivalry
Nadal和Federer互相完整了對方

更讓人感佩的是
Nadal用他的人格和球技
經過時間的淬鍊
收服了無數的費迷

是啊!我們曾經好氣餒
法網的紅土 Nadal是一道翻不過的牆
費在澳網決賽落敗後流下的眼淚
2008年溫網 那一場打到天暗的球賽…

Nadal退休前 Federer寫了一封公開信給他
費在信中寫道:
We were both at the start of our journey, and it's one we ended up taking together.

是Nadal將Federer推向了卓越
而Federer也豐富了Nadal的技藝
球場上寸土不讓
場下卻相知相惜
一起完成這趟充滿高低起伏的旅程

在他高掛球拍的這一天
許多曾經熱愛Federer的球迷都可以說——而且是驕傲地說:
我們早已成為Nadal的球迷

🙌

You’ll always be the King!

這是台灣敘事最讓人動容 而且完全脫胎換骨的一頁:從此告訴自己 我們做得到!best game ever!💙💙💙
24/11/2024

這是台灣敘事最讓人動容 而且完全脫胎換骨的一頁:

從此告訴自己 我們做得到!

best game ever!

💙💙💙

we are in colour, in wavesin colour, in waves, in colour, in wavesand the rest is noise…他用音樂說 我懂你 然後給你一個深深的擁抱jamie xx fo...
21/11/2024

we are in colour, in waves
in colour, in waves, in colour, in waves

and the rest is noise…

他用音樂說 我懂你 然後給你一個深深的擁抱

jamie xx for life 🙌

Address


Alerts

Be the first to know and let us send you an email when 陳德政 posts news and promotions.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used for any other purpose, and you can unsubscribe at any time.

Contact The Business

Send a message to 陳德政:

Videos

Shortcuts

  • Address
  • Alerts
  • Contact The Business
  • Videos
  • Claim ownership or report listing
  • Want your business to be the top-listed Event Planning Service?

Share